第一百一十三章 同坊(1 / 2)

贞观新丰尉 罪孽9999 1056 字 1个月前

柯斜回亲仁坊,入柯府乌头门,就见一个眉清目秀的束发少年,负八斗弓、竹箭,耐心地与二弟柯行交谈。

见到柯斜,少年趋了两步,微微躬身:“街坊后生于立政,想向师兄请教一二。”

柯行瞪大了眼睛:“好你个于立政,原来是要挑衅兄长?吃我一拳!”

柯斜制止了二弟发飙,转眼看向于立政:“咦,我不记得亲仁坊有姓于的啊!听你这口气,是入了国子监?”

于立政微笑:“我家是去年搬到亲仁坊的,在坊西北,我也才入国子监。听盖博士说起师兄的各种壮举,更手刃前朝义成公主,生擒突厥颉利可汗,不由悠然神往。”

“所以才冒昧前来,只为一睹师兄风采。”

领着于立政与柯行入府中,转到小院内,吩咐防阁拿些小食(小吃)、倒几碗沸水过来,柯斜笑道:“你还未及十八吧?十八之前,尽量不吃茶,免得影响身体生长。”

“二弟,你也一样。”

“师弟应该是中书侍郎于府大公子吧?”

柯行扳了扳手指头:“好像比阿耶官大好多。”

柯斜说的是于志宁,也叫万忸于宁,雍州高陵县人。

中书侍郎是正四品上,但于志宁身上还加了门下省从三品散骑常侍、东宫门下坊正四品上太子左庶子,享受了三品待遇。

太子左庶子更是对标门下省侍中一职,如果太子顺利登基,理论上于志宁就能顺利晋升侍中。

论资历,于志宁还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。

所以,于志宁训起太子来真没有心理压力——毕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。

以于志宁的身份,于立政在挑战时还那么彬彬有礼,这份家教也让人叹服——不愧是十多代富贵的传承。

柯斜笑道:“盖博士为了激励你们,当然是努力往师兄脸上贴金,估计要有圈圈,他都恨不得挂我脑后。”

“说起来好听,其实也没那么高尚,师兄我也是俗人一個,有了阿耶的照拂,混了个畿县尉当当。”

“明经科的名次,多少是仗了没糊名的优势,要不然也没那么高。”

“墨义是接上下文,帖经是填空,以师弟的渊博家学并不难。”

“杂文需要结合历史资料,策问需要了解当前朝廷或内忧、或外患的情况,就不是死读书行得通的。”

柯斜的杂文不算出彩,但策问紧扣渭水之盟,并断定突厥已经衰退,大唐休养两年便可着手争霸、报仇,才脱颖而出的。

总而言之,策问就是要搞清楚朝廷迫待解决的问题在哪里,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。

当然了,考生很难精准地提出可行的方案,但方向对就行了。

于立政笑道:“师兄这一番见解,却与阿耶不谋而合,果然读书须结合时弊。”

柯行表示,听不懂,还不如张弓射两箭来得痛快。

“听得师兄国子监养由基称号,师弟心痒难耐,失礼之处莫怪。”于立政取下八斗弓,瞬间锋芒毕露。

柯斜招手,让防阁在五十步外立鹿形靶:“好志气!且让师兄看看,师弟能射中鹿脐不?”

靶画鹿形,鹿脐就是靶心。

选择立于五十步距离,倒不只是因为于立政还年轻,更因为他背的是竹箭,没有兵箭沉重、稳定,容易打飘,放百步就是在欺负人了。

让防阁带柯行后退,寻了掩体藏身,柯斜才示意于立政可以开始了。

不能怪柯斜过分小心,实在是有前车之鉴的,当年那位叫尚矛的仁兄就箭射校尉不是?

于立政眯眼,估了一下风向,迅疾地取箭、上弦、瞄准、放箭,动作一气呵成。

三箭射出,于立政收弓,柯行立刻跑到靶子前,吐了吐舌头:“厉害!两箭在鹿脐边上,一箭中鹿脐。”

这个成绩,在国子监是很出色了,难怪会心高气傲跑来跟柯斜暗戳戳地较劲。

柯斜叫回柯行,让防阁将靶子移到百步,伸手取出一石长弓、射甲箭:“师兄用兵箭,就不宜太近了。”

毫无花巧的三箭先后发出,防阁将靶子抬过来时,于立政笑容更灿烂了:“不愧是师兄,百步穿杨,三箭中鹿脐。”

柯斜摆手:“不,中鹿脐不等于百步穿杨。柳叶可是能摆动的,比射这不动的鹿脐难多了,我还没那个本事。”

柯行叉腰大笑:“兄长可出错了,既然是百步穿杨,为什么会是射柳叶?”

柯斜拍了柯行肩头一掌:“百步穿杨的典故出于《战国策》,说的是养由基在百步距离射预定的柳叶,百发百中。”

“既然是柳叶,为什么会用‘杨’字?原因在于,古人认为杨柳是同一科的物种,《说文解字》提到‘柳,小杨也’,《尔雅》记载‘杨,蒲柳也’。”

“所以,在很多史书、诗词里,杨、柳互相代指。”

于立政叉手:“还是师兄博学。”

射固定靶不算大本事,射移动靶才是真能人。

至于射雕手,那是行业顶尖的存在,见着就赶紧跑吧。

送于立政出乌头门,归来只见柯恶面容很严肃。

“亲仁坊就那么一位高官,怎么他儿子就上门找你